您所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档案故事 >> 正文

档案故事

在河南工业大学学习的青葱岁月

时间:2023-10-17  作者:  浏览数:

我曾是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粮食学院,以下简称为粮院)粮油机械系食品机械专业83级的学生,到工大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弹指一挥间,曾经的大学时代的生活仿佛依旧在昨天。当我迈进学校庄严气派的校门,再走进鸟语花香的校园林荫小道,紧接着鳞次栉比的教学楼会立即映入眼帘,心情总会豁然开朗。每次步入互通式能容纳万余名学生上课的四号教学楼,站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上课时,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就像是回到了那段青葱大学岁月……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我,童年是在缺吃少穿的环境中度过的。过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吃上一顿饺子就是孩提时最大的期盼。在1983年9月惊喜地收到来自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简称为工大)的一张录取通知书时,自此以后结下了我与粮食工业一生难舍难分的情缘。

一、 初入粮院,享受友爱

1983年9月9日,十八岁的我第一次离开养育我的故乡——黑龙江省桦南县二道沟乡,乘火车南下求学。记得那是整整三天两夜的旅途,先是从家步行到闫家火车站,再乘火车到佳木斯,然后从佳木斯至北京,再从北京中转到郑州,长途跋涉两千三百多公里,到学校已是第三天(9月11日)的傍晚。郑州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城市,我知道的仅仅是这里有一所研究粮食的学校。那时我就立志在这里要学到很多关于粮食的知识,学成后回家帮助家里生产粮食呢。

当时粮院位于郑州市的嵩山路,其下设有食品机械、粮食加工、粮食储藏、粮食建工和油脂工程等五个与粮食相关的专业,在校师生不到两千人,粮食储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也才刚刚设立。

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粮院。记得刚入校时,就被师哥的爱意暖着了。我刚下火车,81 级的一位师哥,就赶紧接过我的行李,一口气功夫把行李搬到接站的大客车上,然后又从接站车上把行李搬到我的寝室——东 319 房间。我看到师哥汗流浃背的样子就说,坐下来喝点水,休息一下吧。师哥说,不用了,还得继续帮其他同学搬呢,紧接着他又冲向行李车上帮助其他同学了。望着他的高大背影,我暗暗立下了誓言: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向师哥一样帮助他人,为社会服务!

校园里到处都是师哥师姐们那微笑、自信的脸,和他们不辞辛劳帮助同学的忙碌身影。有人拿着丁字尺,有人拿着绘图仪,有人背着书包、有人帮同学拎着水,一个个都在忙着各自喜欢的事情。作为新生的我当时真是羡慕得不得了,只盼望着自己早日长大,也能具有师哥师姐那样成熟和稳重的脸。

、遇到良师,学有所获

在粮院,我始终牢记我是农民的儿子,一定要学有所成,报效社会。课前及时预复习,课上注意听讲,边听边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和做作业,遇到不会的疑难问题,就找参考书看,直到看明白为止。这一系列学习动作下来,确保了“不挂科”,学习成绩时常还能排在班级前几名,有时还能拿一点奖学金。

记得有一次《材料力学》考试之后,我们班课代表王同学就去问给我们授课的苏乐逍老师:“我们班成绩出来了吗?我考多少分?”,苏老师说,我教的学生比较多,你考多少分我记不清楚,但我就记住两个人的成绩,一个是倒数第一的,一个是正数第一的、考一百分的同学。课代表赶紧问,考满分的同学叫什么名字?苏老师说,就是那个爱发言的袁夫彩。听到消息后,课代表赶紧跑回教室宣布,咱们班有同学考一百分了,是袁夫彩同学。当时我很镇定,因为我知道,努力总是有收获的。

为了学好《理论力学》,我注重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一般工程现象和实际问题中,找出研究对象,抽象出力学模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在分析中既力求作出定性的分析,还做定量的计算。这是一门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是我考研的专业课之一。

大学的金属工艺学实习,锻炼了我们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了大家比学赶帮超精神,同学们比较愿意学,也愿意操作。我们不但学习了锯割、套丝、划线、钻割、车工等知识,还第一次接触了车、钳、铆、焊等实操作业。记得当时要求很严:师傅带徒弟,锯条不能断,安全记心间,车工丝米论长短,刻度盘里不简单,误差一大问题出,机器装配见等闲。金工实习中,我的主要任务是做一把锤子,围绕锤子做工艺,按照工艺做工序,根据工序做工步,例如,下料、车轴、攻丝、装配等等。这一套操作下来,我白白嫩嫩的小手,被磨出了好几个血泡。轻伤不下火线,戴上手套,接着干,直到做出合格小锤产品为止。这把小锤,

我一直珍藏着。假期回家的时候,我把小锤装在书包里带回到了千里之外的东北家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测试,朴实的农民父亲问,你在大学里都学了啥,我把锤子拿出来给他看,这就是我的学习成果,干好了之后将来会成为一名工程师呢,当时我坚定地回答。而实践也证明了这些实习,为我们后来走向社会、提高动手能力确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大学四年之所以这么努力,不仅在于社会和家里的教育,而且还有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记得刚进大学参加军训的时候,我严格按照教官要求进行立正、稍息、站军姿、敬礼等操作,还积极练习军体拳、唱军歌、内务整理、打靶等项目。尽管如此,军训打靶考试,我的成绩却是“0 环”。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含着眼泪回到寝室说,今天真不顺,打了个“0 环”。同寝室的大哥说,袁夫彩你傻啊,你枪里没有子弹,怎么会“中靶”呢?!我不敢相信,也特别苦恼,就向辅导员戚老师汇报了军训打“0 环”情况,老师一边安慰我说,你到大学来,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同时老师走访了当时参加打靶同

学发现,确实打靶时我的枪里没有子弹。“在大学里,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老师说的至理名言一直记在我的心间,并化作为实际的行动。打靶时枪里没有子弹这件事,在我毕业二十周年同学聚会临分别时,也到了印证。我的一位女同学悄悄地说,快二十年了,给你们解密一件事,当年军训期间,教官一直暗暗地追求她,打靶时偷偷多给她很多子弹,她紧张地问,这些多余的子弹从哪来的?教官偷偷使个眼色说,别外传啊!然后又指着我说,就是从这个东北来的同学枪里卸下来的。该女同学解密了这件事之后,我心里的“0 环”这个结终于解开了。不是我打了“0 环”,而是枪里真的没有子弹啊!这件事看起来是坏事,反而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追求大学精神才是我来郑州求学的根本啊。

三、 课外之余,放松心情

课外时间我经常参加班级组织活动,例如登邙山,游少林寺和白马寺等活动;有时候,去看电影,听中国文学讲座,参加学术讲座等活动。当时反映大学生生活的歌曲,大概有《走向深渊》、《路漫漫》、《夜茫茫》、《黎明前的黑暗》、《归心似箭》、《虎口脱险》、《快乐的单身汉》、《太阳岛上》等。特别是《太阳岛上》歌中的“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往……”,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养育我的东北家乡。

粮院的夏日夜晚,清静而又悠闲。我常常漫步在校园里,一边读书,一边看那飞翔的蝴蝶、飘动的云彩、闪烁的星星;徜徉于这样美好的校园,走在整洁的草坪上,顿感神清气爽,婉如梦幻一般,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啊!

四、临别赠言,相约再见

毕业自我鉴定和班组鉴定为,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响应学校的各项号召,听从指挥,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在能力和修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完成了学习课程,没有参加过补考,成绩优良,得过一次奖学金。大学的学习使自己思路开阔,不仅在专业上得到基本训练,掌握制粉、制米、饲料等设备和工艺方面知识,同时在团结合作等其他方面也受益匪浅。了解了一些国内外粮食工业设备的动向,面对国内粮食工业薄弱的现实,我立志在专业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业纪念册中,首页醒目几个大字一直牢记心间:“用创造的利斧,开辟新的生活!”---这是原郑州粮食学院党委书记郑效畏先生为我这个后生临行时写的师长赠言。班里同窗学友也给我留下了激励人生和美好祝愿的临别赠言。我为苏同学撰写的毕业临别赠言为:“中原大地相聚,同窗四载生活,真诚的交往,使我们结下了如此深厚的情意。再相逢时,愿我们能真诚地相叙”。毕业离校时,我在自己毕业纪念册中郑重地写道:十八离家赴中原,粮院校园续粮緣;林荫小路雀声脆,清晨匆匆身体练;一份努力一身汗,青春岁月不遗憾。正是在粮院的四年大学锤炼了我,开启了我美好人生的起点。

、感恩粮院,续写粮缘

尽管在粮院四年的大学生活始终“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和图书馆,一圈又一圈,一环又一环,但是正是在这里,我们系统地学习和汲取了数理化、机械电子、制米制粉、粮食输送机械、材料理论、粮仓建筑、通风除尘等自然科学知识,还有哲学和党史等社会科学类的各门课程,而这些宝贵的知识,正是人生的无价财富。在后来的一次次同学聚会中,同学们无不表示,粮院学习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共同度过的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时光。

在粮院,我们感受了组织生活和群体生活,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而这为我们后来了解世界和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粮食科技发展水平、各地粮食管理先进经验、粮食市场的开拓、完成各项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创建了享用不尽的资源平台。

自粮院大学毕业几十年来,无论我在哪里,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我的心总是与粮院紧紧相连;无论我们取得何种文凭,何种成就,我们都把这些归功于母校粮院,都把自己定义为郑州粮食学院的毕业生;也正是在粮院打下的宽厚的基础,使我们一生都在感到粮食的重要性和对做好粮食这一崇高事业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国家的粮仓,还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最终自然选择了被誉为粮食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粮食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我又回到了母校工作。

2008 年刚来到河南工业大学,面对匮乏的学校机器人研究科研条件,我并没有气馁。没有实验设备器材,就自己做机器人零件、做实验器材;没有团队和经费,就自己进行实验和仿真,召集河南工业大学、昆山同日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黄河科技学院等单位多名专家和学者组建团队……经过一点一滴努力,从模型的建立,到算法的实现;从信息检测到智能控制;从单机到批量的试制;从单用户试用,到多用户推广……刻苦攻关奋战了多年后,“TR-B 系列智能粮油袋装产品装车机器人”终于研制成功了。2022 年,中国粮油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TR-B系列智能粮油袋装产品装车机器人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成果进行了鉴定评价,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在粮油加工末端袋装产品自动装车关键技术与设备系统方面填补了国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的团队研制的机器人在粮油加工末端袋装产品自动装车关键技术与设备系统方面达到乃至超越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这项核心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本人也获得了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郑州市创新领军人才、郑州市科普专家等荣誉称号。

“我是粮院的学子,从来没忘记自己的初心……”,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挑战和任务,我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于是参加了河南省科技委员会、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委员会和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等举办的百名专家进河南的科技行活动,参与多家公司的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科技创新出主意,协助企业建立省、市级科技企业平台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示范企业……面对这一项项的成就,我觉得这些都应归功于母校粮院,归功于教育我的老师和领导。正是粮院老师为我打下坚厚的基础,才使我感到粮食工业的重要性和对做好粮食事业这一崇高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及光荣感。

2023 年 10 月 06 日

作者原为郑州粮食学院粮油机械系食品机械专业 832 班学生袁夫彩 现为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全国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学会理事、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郑州市科普专家等。研究方向为,粮食机器人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上一条:校史上的9月||举行郑州粮食学院成立暨开学典礼 下一条:校史上的6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学校首届全体毕业生

关闭